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-Ace Club

光明日报长文推介沈福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

时间:2023-11-22来源:光明日报

  按:11月22日,光明日报“红船初心”专刊以《文明润村舍 幸福满心间》为题,对沈福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进行了推介,原文如下。


  迁居沈福村,音乐人杨莉莉几乎是下意识的:“我走过很多村庄,其中不乏美的,可一见到沈福村,我就笃定要在这里度过余生,它正是我心中世外桃源的样子。”

  记者见到杨莉莉时,她正进行非洲鼓创作,两只小猫酣睡在茶炉旁。屋外,寒潮过境后的阳光格外温暖,落在满墙藤蔓上,洒进门前小河里,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。

  “为什么爱上沈福村?”“因为美。”沈福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,“圩”,在字典中的解释为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。行走在村中圩道上,只见圩区格田成方、路林交错,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掩映其间,好一派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。作为近郊乡村,沈福村距安徽省行政中心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,600年来,却始终与喧嚣无关、和闲适相伴。

  “如今,沈福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,又为其注入了发展的重要动能。未来的沈福村将不仅是市民的菜园、果园、乐园,还将成为标杆型文化数字创业产业基地和5A级旅游目的地。”安徽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栋说。

  “为什么留在沈福村?”“因为人。”杨莉莉的工作室把着村口,又被称为“沈福一号”。“刚接手‘沈福一号’时,老屋十分破败,改造过程中,附近很多村民‘不请自来’,三伏天里帮着搬砖拉沙,叫人感动。”杨莉莉回忆。入住“沈福一号”后,杨莉莉总能在清晨打开房门时发现门口放着村民送来的一篮蔬菜,“还挂着露水”。作为回馈,杨莉莉常常带领村中的留守儿童鉴赏音乐、学习乐器,还组建了一支由20多个孩子组成的非洲鼓队。“我想这就是双向奔赴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,未来,我会继续把音乐带进乡村,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。”杨莉莉说。

  为啥沈福村人这样好?“因为我们有‘三宝’。”沈福村党总支书记陆军华告诉记者,“沈福村历史悠久,且历来高度重视教育,注重培育文明乡风,曾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、安徽省文明村镇等。”长期实践中,沈福村人制定了一部村民“宪法”(村规民约)、组建了一个村民“法庭”(道德评议会)、打造了一条“好人”巷子(家风家训一条街),这便是所谓“三宝”。

  “为什么推荐沈福村?”“因为文化。”古时,“沈”又作“沉”,“沈福”即“沉福”,意为福气聚集沉淀之地。当年,沈福村不仅拥有人气兴旺的“老街”——沈福集,还有一口“老井”——清泉井。

  村民徐文忠带记者来到老井前,井壁上十多条因提水绳索磨刻而产生的沟槽,足见老井年代久远。“尽管后来通了自来水,但村里人还是喜欢来这里打水洗菜洗衣,每每路过老井,总能听见一片欢声笑语,可以说,老井不仅哺育了一代代沈福村人,还承载着全村人的乡愁。”徐文忠感慨。

  典故颇多的老井在去年又迎来了新的“典故”。去年1月,沈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首次分红大会上,作为资源性入股的组成部分,老井凭借2万元的估值,为村民带来500元分红。“古井变‘股东’,可真成了‘福井’哟!”徐文忠打起一桶井水,回忆这份清冽甘甜的乡愁滋味。

  恰逢周末,不少市民驱车来到沈福村,下车后就一头扎进了菜地。“这是白菜,那是生菜……”一分见方的菜地里,市民张锋带着女儿一边劳动一边认识各种蔬菜,“今晚就吃咱自己种的菜!”拽出一棵生菜,张锋高兴地说。“为赓续好传统农耕文化,我们为市民量身定制了‘智慧一分地’项目,市民认领一分地后,可以自种,也可以半托管、全托管,在家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自家蔬菜的长势。”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眼下,沈福村的乡村振兴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。今年中秋国庆“双节”期间,沈福村的“第一福字”亮相,引得游客纷纷前来打卡。“我们将坚持守护好沈福村的文化本底、文明本底、生态本底,同时突出科技与乡土融合,高质量打造标杆型文化数字创业产业基地和5A级旅游目的地。”朱国栋透露,当前已有10余家代表性文化数字企业落户沈福村,“希望更多人爱上沈福村、推荐沈福村!”朱国栋说。


  (记者:丁一鸣、常河)

Baidu
sogou